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学校有关单位获悉,我校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今后3-5年时间内,投资1亿元人民币,实施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旨在建设一支颇具规模、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至此,我校全面启动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队伍结构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师资培训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精心打造"人才高地"。
有着62年建校历史的我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9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职教师40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6人、骨干教师39人,并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劳模、优秀教师,还聘请了为数众多的外籍、外校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术顾问和兼职(客座)教授。
代表一所大学的学术、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师资水平。我校把加快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以事业、感情、环境和待遇吸引与留住人才,当作学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除斥资一亿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外,我校还实施三大计划,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首先,我校根据学科建设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对象、引进人才待遇及人才引进方式做了详细的规划。对来校工作的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我校优先安排办公用房和实验用房,提供用车保障,住房、补贴及科研启动费等待遇面议;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供112平方米左右的房源或住房补贴10万元,给予一次性补贴8-12万元,根据科研项目提供科研启动费工科3-4万元,理科2-3万元,文科1-2万元,并聘其为副教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已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在读博士生和已考上博士的硕士毕业生,取得博士学位后,享受来校博士待遇。其次,推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学校通过在职(委培)硕士、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定向(委培)博士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并且要求凡35岁以下未取得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和攻读硕士学位,并对能如期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给予奖励。再次,推出扎实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高度重视教师岗前培训,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通过骨干教师进修、助教进修、单科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双语教学的培训工作,每年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定期举办非英语专业教师双语教学培训班,选派人员赴欧美国家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并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进行奖励。目前,双语教学培训班已经开班,290多位教师报名、100多位教师被选拔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班;学历提升计划正在实施,一批青年教师一边勤奋工作,一边积极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校还推出四项有力举措,为倾力打造"人才高地"保驾护航。创新用人机制,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我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能调进的则调进,对于调进有困难的,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启动人事代理制,规定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新进的本科生必须工作3年、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职工。在校内分配政策上,进一步向教师尤其是拔尖人才倾斜,营造全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设立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和名师奖励基金,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举巨资实行货币补贴,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4月16日,我校在南昌市市区内一次性团购400套商品房,其中100套用于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套用于改善现有教职工住房条件,力求为每一位来校工作的引进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并着力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为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解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学校正在加大调研力度,决定通过项目招标,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资助,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
筑巢引得凤凰来。我校创新的人才机制、诚恳的求贤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既大幅提升了学校的师资水平,也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已有数十位博士硕士(毕业生)、专家学者教授与我校草签了来校工作的协议。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