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正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好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所在。日前,校党委考虑,将学校发展定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上述目标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提出“综合性”,是适应时代特点,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由于僵化和封闭,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灵活、开放、高效、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呈现明显的综合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培训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逐步增大高师教育在各类学科中的比重;二是高师院校由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三是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由原来的独立设置、定向培养和相对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
再看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二战前后都建立了开放、多元、综合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例如美国,早已淘汰了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建制,形成了综合性、多样性高等院校培养师资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
——提出“有特色”,是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明智选择。
我校尽管有62年的办学历史,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一不是“211”重点建设大学,二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基地,三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的财力支持,只能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己闯出一条发展路子来。
高校的竞争,是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一流的大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对我们师大而言,生存靠特色,竞争靠特色,发展更要靠特色。
——提出“高水平”,是根据校情、实事求是的现实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高校综合指标排名中,我们在250名之后;同类师范院校的排名中,有18所省属师范大学有博士授予权,我们也处于中下游。要在短期内与同类院校盲目攀比各种硬指标,争取“某某领先”、“某某一流”,既不客观,也不现实,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短视浮躁的心态。我们所说的高水平,是要把握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自身优势,扎扎实实的在相应的层面和类型上办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和水平,使学校总体办学实力位置不断前移,最终达到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
——提出“教学研究型”,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选择。
我校作为江西高等教育的“源头”,是江西优先发展的三所高校之一,理应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因此,必须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基本职能,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尽管近几年省内一些兄弟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和“211”工程建设,发展步伐相对比我们快一些,但是,凭借师大62年的办学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有信心与全国同类院校在同一水平上展开竞争,而不能自甘落后、降格以求,主动放弃。我们同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是兄弟院校无法相比的,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
学校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我们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明确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任务,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实施科教兴赣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对高校寄予厚望,迫切需要高校为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天时和地利。
第二,我们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基础。前几年的工作为学校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在向综合性转型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到目前为止,全校本科教育45个专业,非师范教育已发展到27个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只要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就有可能尽快转到“综合型”大学的发展轨道上来。二是已经有了一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良好资源,如化工、信息、计算机、心理学、艺术等,只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就有可能创出特色和品牌来。三是已经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多渠道办学、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只要我们规范管理,促其发展,就可能创出更好的办学效益来。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第三,我们广大教职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师大有着良好的校风和传统,广大教职工总体素质很高,艰苦朴实、爱岗敬业,有着很深的爱校之情,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强保证。学校通过开展学习十六大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加快学校发展的调研和学习活动以来,尤其是听了省委孟建柱书记来校作的报告,以及听了首都师大党委书记谢维和、上海师大校长杨德广等知名教授的学术讲座,全校干部职工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想发展、谋发展、忙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展示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