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江西南昌青蓝湖畔,有一份爱,整装待发。2013年8月,贵州望谟天马山下,有一份爱,扎根开花。今年是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望谟开展支教服务的第十二个年头,没有勾指的约定,只有延续的默契。赣水源长,黔山俊秀,一篇篇日记、一张张画面,这里有我们初到望谟的触动与震撼,有我们在下乡走访的思考与感悟,有我们在课堂教学后的沉淀与升华,更有我们青春支教路上关于付出与收获、现实与梦想、个性与责任的书写与诠释…… ——题记
2013年夏天,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向往的梦想启航,走过梯田,翻越山梁,沿着九曲回转的山栈道,我们来了。从江西到贵州,几千公里的路程,带着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的畅想,十一张笑脸定格在了出征那一天,一路西行,踏上望谟的土地,在这个属于我们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我们开始了第十二年的接力。
下乡走访,捐赠资助,关爱贫困学子·····十一双脚印开始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天在黑板上写下知识,每一次把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上,每一次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在风中飞扬时,一种内心的幸福与快乐都会在每一个队员的心中激荡。日记,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我们忙忙碌碌的支教路,平平淡淡的故事留下浩浩荡荡的青春记忆。
我们来了:望谟初印象
南昌,经度115.89°,纬度28.68°。望谟,经度106.09°,纬度25.1°。两地相隔1500公里。望谟,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因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我们在这里驻足。想象,在那片水,我们体验浓浓的布依风情,祝酒歌中显露甜甜乡音,美味糍粑中尽显郁郁乡情,那是一幅用热情和淳朴编织的感人之画。
张焕斌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晴
我们望着车窗外一山连着一山、一山高过一山的喀斯特地貌,充满了新鲜感,有说有笑,有的队员兴奋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慢慢地,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险、弯越来越急,接近山顶的路是一个又一个的“回头弯儿”,坡陡路窄,中巴车一次拐不过去,要在半中间停下来倒车,再往前拐,路边就是万丈深渊,非常危险。当地流传的故事说,卡车上的西瓜晚上颠出来掉下悬崖,第二天早上才听到落地的声音。路边用红字写着“谨记血的教训,小心驾驶”的石碑提示人们道路的危险。
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大哥非常谨慎,危险路段总会让同伴下车帮忙看路,坐在车上的我们不免紧张了起来,车内一片寂静。我和当地的几位同志还比较适应,一路聊下来,对望谟有了初步的了解:望谟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全县有十九个少数民族27.3万人,财政总收入2513万元,极贫人口达3.6万人,尚有1000多人口未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李雅晴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晴
参加完全国大骨班的培训,便马不停蹄地踏上贵阳驶向望谟的列车,和越来越远的家乡说再见,和越来越近的未来说你好。一路上,我新奇看着路边的风景,贵州的山不像江西的山连绵起伏,总是一座座高高耸立;贵州的土不像江西的土砖红厚实,淡淡一层附在石面上;贵州的水不像江西的水四通八达,细流缠绕九曲十八弯;贵州的路不像江西的路四平八稳,每绕过一个山头感觉还有更大的挑战。
历时七个半小时的行程,我见到了期待梦寐已久的望谟小城。新城区街道宽敞,街边房屋整齐,与我的家乡婺源有点相似,但是这边更宁静更安详。但之后的几天,我才发现,望谟还是不辜负“地无三尺平”的名号,很多小路,上下坡不断,也如同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人在高峰,有人在低谷。望谟是布依之乡,随处可以见背着背篓,绑着布依族头巾,穿着布依民族服饰的人们,这边的人热情好客,朴实纯洁,对我们江西师大支教团有一种特殊的情节,虽然不太听得懂望谟话,虽然无法理解布依话,但是我依旧融入了,融入成为这个小城的一份子,为这个小城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下乡走访:倾听大山深处的梦想呼唤
8月1日-8月6日,我们随共青团望谟县委联手贵州习酒集团开展的“习酒?我的大学”爱心助学公益活动下乡走访。六天,从望谟东端的桑郎镇,到西南端的油迈瑶族乡,由南端的蔗香乡,到北端的打尖乡,行程约合800公里,足迹遍布望谟的12个乡镇,24个村组,共计走访29户高考贫困学子。车尘马足,只为守护大山那头绽放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大学梦”。
李东穗 2013年8月4日 星期二 阴
今天走访去到的是望谟县油迈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女孩,第一次见面时她不爱说话,一直跟在她姐姐身后,给人的感觉很娇小文静。走进她家,狭小拥挤的小木屋里堆满了杂物,年迈的爷爷奶奶坐在角落里,一家八口人就这样挤在两三间小屋里生存,醒目的是正对大门的那面墙上贴满了金灿灿的奖状,这都是家里四个孩子读书努力的证明,也是全家人的骄傲。在跟女孩家人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家里四个孩子都在读书,大姐在贵州师大读大二,妹妹就是刚刚考上三明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的那个腼腆的女孩,还有个妹妹和弟弟分别读高中和小学。我问妹妹对读大学有什么想法,妹妹说很向往大学,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还说自己最想从事医药行业,因为爷爷奶奶没钱买药,她说大学学制药方面也许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减轻点病痛。女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仿佛在敲打着自己的心,从他们的目光里总能看到些许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家人的牵挂担忧,对生活艰难的无言叹息······孩子,你们瘦弱的肩膀上挑起了多少重量,贫困不能压倒你,再多的艰难困苦不能阻断你每天日日夜夜的读书路。加油!你要相信苦涩的日子会开出最坚强美丽的花,你们的明天一定会很好!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值得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
丁逸韬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阴
第一次下乡走访,近两个小时的盘山路,每一个转角都让我们惊险,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犹如坐过山车一样的感觉让每个人都在晕车的不适中抓紧了身边的扶手。走访的第一家是郊纳乡水秧村,这家学子高考考入毕节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一排土墙中间夹着两扇破木板门,我们一行人推开这扇门走进他家狭小的院子里,两栋黄土黏砌做成的房屋就是他一家人的生活空间。一家六口人,父母在家务农,紧靠半亩薄田艰难维持着一家的生存,还要供养四个孩子上学,如今大儿子考上大学,谈到孩子即将上大学所用的学费时,父母几度沉默,家人说家里四个孩子读书都很用功,可是面对四个孩子读书都要用钱,家里已经步步维艰。聊天的过程中我问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的梦想就是想读大学找个好的工作,带着家人走出大山。这一路上很辛苦,由于天下雨,山里的路很不好走,每到一家往往要在泥泞的道路上连续行驶两三个小时,路又险又急,我们的车连续抛锚好几次,大伙儿坚持要走访完,每当车子陷入泥坑里大家都使劲挥舞锄头挖路,推车,没人喊累······这一段段艰难的道路,也是大山孩子们每次出来读书的必经之路,一想到自己走访下来所见所闻,顿时觉得行程里的种种辛苦,都在此刻显得无比的渺小。
开展讲座:助贫困大学新生诠释新自我
他们的大学梦都曾被现实挤压,考取大学,却因为高昂的学费痛苦抉择,在爱心组织的捐助下他们终得以梦圆。开展“大学,做最好的自己”旨在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以“最好的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拥抱自己的大学梦。
姜雪婷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小雨
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青春因为追求崇高,才格外的绚烂。今天,我们在二中举办了“大学,做最好的自己”的讲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内省,和内修,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如何打造完美自己,如何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自己。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开,现场的准大学生们也随着一位位我们队员的讲述进入了大学那个美妙的畅想。因为贫穷和闭塞,望谟的孩子很少走出大山,他们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精彩,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诱惑,经过这堂讲座,大家都踊跃与支教团队员进行一对一交流。活动尾声,各位准大学生用纸笔写下他们的大学梦想,一一粘贴在梦想墙上。相信,这些准大学生们能够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的大学观;相信,这些准大学生们能打开眼界,打开胸怀,抵制诱惑,坚持淳朴本色;相信,这些准大学生们够重新审视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好好规划,做大学青春中最好的自己。
张媛媛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小雨
今天这堂讲座,我主要是从在刚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的问题里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点,来给大家讲述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希望可以帮即将步入大学的孩子们提前解决一些疑惑,提早准备,迅速进入角色,更好的适应大学新生活。讲座反响很好,学生们都在用心记录着即将在大学面临的环境,用心在思考自己的大学梦。我们之间有着很好的互动,他们很乐意主动与我们交流,会主动询问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看到他们听讲座时的反应,我心中很是欣慰和开心。
大学,是四年的青春安放地!要想大学四年不留遗憾,只有做最好的自己!好羡慕他们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希望他们,在大学里做最好的自己。加油!孩子们!
初为人师:爱心关怀学生成长
9月2日,开学日,缤纷的夏季阳光明媚,美丽的校园芳草飘香。金色的九月,是很多队友这许多年来第一次以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的一天,面对台下那么多双天真的求知的眼睛,一种教授知识传递梦想的幸福感激荡在每一位队友的心中。
林辉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早早的起床了,整理好被褥,又翻起了课本。“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我勇敢的走进了教室,站在讲台上两条腿还是有点想跳舞的感觉,当同学们起立向我致敬的时候我真正的感觉到了做为人民教师的那种神圣和荣光;看着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明白了我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我一步步按照准备好的教案分析课文,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引导同学们回答问题,进行互动。渐渐地,我发现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廖若星辰,时不时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虽然第一堂课有些遗憾,但是我并不灰心。毕竟,取得学生们的信任,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课方式,需要用爱心去浇筑,需要时间来磨合。
戴晴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晴
几天下来,我们对这里的生活在充分的心理准备下很快便适应了,在这里和同事们相处的也比较愉快,他们总是很热忱地帮助我们,学校周到的照顾甚至显得我们当初的想象有些过于丰富,反而今天,是原先颇有信心的教学状况不断问题频出。我担任两个班的专题课,每个班的第一堂课我都用很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来介绍自己,然后要他们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可是孩子们却用迷茫的眼神真诚地回应了他们的新老师。一堂课下来,我越来越感到“事非经过不知难”:用心良苦的备课经不起考验,知识点的解释讲少了不懂,讲多了糊涂。精心设计的提问找不到对手,男孩子挠遍了头上的每一个位置,女孩子腼腆到不好意思地微笑,总之不告诉你答案;纪律上,大家轰然热闹起来,众多“土话”如炸弹般使你晕头转向,拍案痛斥一番后个别动作又游击战似地引你雾里看花。
但我不会气馁,我相信“慢工出细活”的良训,慢讲细教,灌输诱导,保证教学效果;高擎“严师出高徒”的大旗,当头棒喝,痛加呵斥,进行纪律整风,必定有收获。
陈安顺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晴
我把自己比作是麦田的守望者,用心守望青春、守望望谟。让青春像三角梅一样火红绽放!支教团的学长、学姐支教结束后来到望谟回访,孩子们跟着他们学手语唱歌、讲自己的学习生活,浓浓的师生情是此刻最温馨的。虽然学长、学姐的支教生活结束了、回访望谟行也结束了,但是,你们虽离开了望谟,留下的爱确在每个孩子的心间,留下的志愿精神也永在我们的心间,我们会努力、加油,做好爱的接力!“一年支教行、一生支教情”我们的学长、学姐用他们的行动在证明。
很喜欢这一段形容支教的话,“支教地就像一潭水,一直很平静,也不会有改变,而志愿者就像是一个个小石头,丢下去一个,泛起一点涟漪,接力下去,不断地丢,越丢越多、越丢越大,早晚会起大波浪的。到时候就可能改变这潭平静的水,等这潭水起了大波浪,也就不用再丢石头了,它自己就会荡漾起来,我们的支教也就结束了。”是的,支教的接力就在于一点一滴的影响与改变,接力、传承、加油!什么时候望谟不需要我们了,我们才真正的成功了!
生活点滴:酸甜苦辣亦纷呈
酸甜苦辣,积少成多,每一寸光阴都值得铭记。支教,让我们在最美丽的年华产生了人生交集。于是,一边是孩子们拥有了更加明亮的未来,更加多彩的希望;一边是我们收获了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生的审视。
余洋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阴
今晚,校长约我们几个人一起吃了顿饭。吃了一种叫蜂蛹的油炸虫子,在逛菜场的时候,看过到处爬的活物,挺恐怖的。但据说这种虫子的蛋白质含量是其高的。鼓起勇气吃了几只,觉得味道还不错。不知道第一个人吃这种虫子的人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他的勇气绝对是足够的。
晚餐回来后,有些乏了,想冲完澡后舒舒服服的睡一觉。这时,门铃声响起,住在对面的韦校长端着一碗满满的糯米饭,提着一袋板栗来看我们。看着这些东西,除了说谢谢,我们真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我想,我和永刚收到的不仅是这些物质。虽然远离家乡,却时常能收获着如家一样的温暖,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动,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的风景美,这里的人更美。
赵永刚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晴
还记得刚来望谟的那几天,我们遇到此生最大的困难,解决吃饭的问题。说实话本人从来没做过饭,除了会淘米估计就只会洗洗菜了,可是看看房间里工具齐全,原料缺乏。那是急坏了我,两个大老爷们还真为这个事情好好商量一番。问清楚了集市我们就出发了,菜场不远十分钟脚程,到了之后才发现菜场这名字是如此的熟悉而感觉确实如此的陌生。嗨,青菜好得,要得么?天啊!根本听不懂,只能猜着他们讲什么意思,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一声要得我们满载而归了。回家就慢慢捣腾。说实话那一刻我明白了妈妈是怎样练成的。而现在烧的一手好菜是我的拿手好戏。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今晚七夕,来望谟半个月,和小伙伴们一起过的第一个节日,年年并在此宵中,因为同行,所以不孤独。
我们是一群站在青春尾巴尖上留恋的“大孩子”;我们是一群站在三尺讲台上授课的“小老师”
这一年,黔灵山下有我们青春飞扬的身影。
这一年,王母河畔有我们韶华舞动的轨迹。
这一年,我们将从寻找风景的人,不知不觉间成了别人的风景。
这一年,我们将从思索生命的人,无声无息中有了崭新的生命。
第十二年,11个简单音符,组成一首青春大合唱,在望谟继续奏响。
第十二年,365个日日夜夜,汇成一股爱的力量,在望谟继续释放!
链接:http://xibu.youth.cn/yw/201309/t20130922_3913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