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推出“‘集民智、汇民声’——我请代表委员捎个话”互动活动一周以来,许多市民通过微博、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与本报联系。10日,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小乔通过微博反映,自己是一名师范生,如今师范生人多岗少,竞争压力大,自己又不愿意下基层任教,很迷茫。还有网友提出,网上流传很广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显示,近九成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这是不是与免费师范生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相差甚远?如何破解?
加大基层教育投入
带着这两个疑问,记者与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取得了联系。梅国平认为,同学们想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这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国内师范院校数量确实相对较多,师范生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师资缺乏,但又没有多少师范生愿意下去,有些师范生下去了,但又很难留住。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要解决起来也需要多管齐下。
梅国平指出,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显著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提高到基层任教、特别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教师的收入待遇。不妨可以考虑给在这些地区任教的教师发相当额度的专项补贴,并且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上给予一定倾斜。“如果能够做到他们的办学条件、收入待遇和职业发展让城里的教师眼红,我想这些地区肯定有老师去,也肯定能留得住。”梅国平说。
他还建议,要开展一些支持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专项项目,比如现在的“特支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等,同时要大力支持地方师范院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活动。也要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力量,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这样解决起来可能事半功倍。
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至于网友提出的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数据,梅国平表示并没有掌握这一数据。他认为可能是由于前期的免费师范生都是在部属高校,而且也是试点,人数分到各个省份都比较少,他们的期望值会相对高一点。江西师大去年刚招第一届免费师范生,从目前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各方面都比较好。
对于如何让免费师范生执教农村,真正“触底”,他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再有就是从优化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入手。”
他举例说,原来的免费师范生是进来以后安排好了的,但是不妨在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上进行一些完善。比如,江西师大的免费师范生就分两个阶段进行选拔,一段是高招录取时,放了500个名额;另一段,放在入学一年时,再录剩下的500个指标,这样中间有个调整机制。原来是免费师范生录进来的,如果将来确实不愿意当教师,可以申请转到非师范生专业;同时,外面的同年级学生通过一定的遴选程序又可以进来成为免费师范生。这样就真正把让愿意从教的学生遴选到免费师范生里面,让不愿意从教的学生也有一个退出的渠道。
最后,他还提出,还要进一步强化免费师范生的职业养成、师德诚信教育,确保培养出来的免费师范生将来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十分关心,去年决定在江西师大探索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免费师范生院,正全力把它打造成为一项品牌工程。”梅国平补充说道。
链接:http://www.jxnews.com.cn/xxrb/system/2014/03/11/012982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