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时“瘦身”啦!这是江西师范大学继教学范示改革后学校推出的又一项改革举措。
从这学期开始,学校对课堂时间进行了调整:以前,上午每节课50分钟,共4节;现在的每节课40分钟,共5节;下午课时,上课数量没有增加,但因现在是40分钟一节课,放学的时间较之前提前了30分钟,而课间休息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20分钟全部改为10分钟。
“此次改革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也顺应了师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呼声。”教务处负责人张朝光如是说。
课时改革的前奏
在实行课程“瘦身”之前,为了尊重民意和遵循客观规律,学校做足了前期工作:在各大高校进行了调研、开展了民主评议会分析相关数据、做了两次相关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70%的师生同意缩短课时。持反对意见的以理工科的老师为主。理工科老师认为,一节课需要复习、导入、演绎,40分钟是完全不够的。最后经校长办公会决定:缩短课时,由原来的50分钟一节课改为40分钟一节课。
课时改革的原因
我们的课时为什么“瘦身”?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及微课教学的推广,为缩短课时提供了可能性。很多之前需要板书的习题、知识点都可以在课前准备的PPT里展现出来,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不应该只是老师灌输性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强调的应该是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另一方面,缩短课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走出“念”书、“念”PPT的僵化模式,从而“翻转”课堂——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保证课堂的“精”与“优”。
课时改革的反响
实行课时“瘦身”改革一个月以来,许多同学纷纷表示,上课的集中注意力提高了,开小差、发呆、玩手机的时间少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自主、自觉学习。因此,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转变能力也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了“学”与“习”。
来自文旅学院的陈飞翔告诉记者,我对这次改革的感觉是:还没玩手机就已经下课了,觉得时间很紧,增强了时间观念。从而上课更加认真,注意力更加集中。此外,地理学院的顾老师也表示,课时“瘦身”之后,老师上课也没以前那么累了,相对来说更轻松了。
我校的课时“瘦身”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江西省的高校中的领头羊,起了很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这次课时“瘦身”改革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集中注意力一般保持在20分钟左右,三节连堂的50分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另外也能解决排课资源紧张问题,尽量减少双休日和晚上排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刚从图书馆出来的文学院的钟敏笑着说道,“现在有更多时间走出课堂,贴近生活,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这不我又来图书馆看看我的张爱玲、林徽因了”。
链接:http://jxgxw.jxnews.com.cn/system/2014/04/03/0130254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