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制报】 教育改革·教改 江西师范大学试行慕课拿学分 大学生自主学习更轻松

更新时间:2014-05-28

    核心提示

  近期,江西师范大学实施教学质量再提升工程,在校园内推出课时“瘦身”、“慕课”教学、“家长”窗口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教学服务水平,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课时“瘦身”告别50分钟三连堂

  课时“瘦身”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江西师大推出此举,让大学生从以前一节课50分钟减少到40分钟,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

  星期一早八点上课铃声准时响起,大学生们早已坐在教室门里,老师也打开ppt准备上课。在江西师大惟义楼W7402上课的是2012级文学院的学生,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地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氛围轻松而幽默,笑声此起彼伏。

  课堂中途师生都休息了会,10:20下课铃声响了,“不知不觉三节课就过去了。”同学们轻松地走出教室,似乎仍对上课的内容意犹未尽。

  课时改革前,这样的三连堂课要到11点才下课,大学生们都觉得以前50分钟的三连堂或者四连堂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

  课时“瘦身”后,40分钟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不少,做小动作、发呆、玩手机的时间少了,上课身心倍感轻松,学习热情有所增长,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此次改革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遵循了教学规律,也顺应了师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呼声。”江西师大教务处负责人张朝光介绍说。不过他介绍,课时“瘦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走出”课堂,去自主、自觉学习。

  “课时瘦身,质量不减,给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这是该校师生共同的感受。喜欢志愿服务的胡雪莹有更多的时间去南大第四附属医院陪老人聊天,打扫医院的卫生,或者帮“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风做些力所能及的琐事;而喜欢文学的钟敏说,自从课时“瘦身”之后,就经常来图书馆,看看她喜欢的林徽因、张爱玲了。

  课时调整后,精致的课程,学习得到稳固,提高了效率,2013年课程教学“十佳”教师龚岚老师习惯把探讨性问题、思考题放到教务在线的课程讨论区“延伸”课堂,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课堂质量。“衡量一节课质量的标准不应该是一节课老师灌输了多少知识点、授课时间的长短,应该是学生的领会程度,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以学生为主。”龚岚如是说。

  “慕课”来袭开启网络学习新模式

  慕课来了,从象牙塔到互联网,从精英授课到全民教育,从封闭局限到开放多元,当教育遭遇新媒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跟进世界潮流,江西师大试行学“慕课”,拿学分。什么是“慕课”?“通俗地说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让自主学习多一种选择,也比较便捷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张朝光向记者介绍说,慕课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还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

  该校学生对慕课这种网络学习新模式表示出很强烈的兴趣。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陈飞翔说:“慕课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我不仅可以学习师大,还可以学习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思想。通过慕课资源平台,我可以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又能够修学分的课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

  有了慕课后,研究生刘一南同学不像以往痴迷电视剧,而是追慕课平台上的网络课程不放了,他说:“慕课的学习方式更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用在乎时间地点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名校名师的课程,多新鲜啊,一遍不懂就看两遍,不用担心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反复琢磨,自己也比较容易发散思维,没有压力地接受学习是一种幸福。”

  记者了解,目前除了在网上搜索全球慕课网站,江西师大还开设了“正大微课”,如该校首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赣鄱文化的生态智慧》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注册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赣鄱文化的生态智慧》、《江西红色文化丛谈》、《江西古代书院教育传统解析》等校内正大微课在线学习、考试后无须学院审核其课程成绩直接记入选修课成绩库。

  “家长”窗口建立家校情感的桥梁

  “学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织,家长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如果我们吸纳社会资源,为家长开个窗口,让我们办学工作透明化,就可以发挥窗口的社会监督的职能。”张朝光说。记者了解,江西师大在“教务在线”网站进行了重大的尝试性改革——开设家长登录窗口,家长在征得子女同意后可以家长身份登录教务在线,参与学校管理。

  “自从教务在线有了家长这个平台之后,我妈妈和当年种菜一样,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进去看看,我们的感情也更加深了,每次打电话回家时我们都会对学校的一些教学事情进行交流,每次一聊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学生卓书蕊说。

  学生家长刘女士是“家长”窗口受益人之一,她说:“孩子在异地求学,每次打电话也总是报喜不报忧,作为家长根本没法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我也是很欣慰,这样我们家长也比较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管理了。”

  除了去“家长”窗口关注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的同时,更多家长关注的是学校的基本动态,学校的管理办法等。宋先生就是一位“有心家长”,他说:“我不会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毕竟孩子已经成年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相信他的自觉性,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生活的环境,所以我经常会去浏览学校的新闻、基本动态等,像课时改革、慕课我就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的。”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扇“家长”窗口不仅成了家长与孩子交心、帮助孩子成长的精神纽带,而且也成为家校情感互动的桥梁。该校自增设家长登录窗口以来,接到家长的电话明显增多了。

 ◎文/钟雪艳 记者罗娜

链接: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4/05/28/013128996.s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