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翔 刘琦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我省今年召开的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上,省委提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彰显江西特色、展现江西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品创新供给,让文化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供给体系。一是要建设均衡优质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完成省文化馆新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等重大基建项目。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进一步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形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二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优质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结合人口分布、地域文化和群众需求,广泛开展“书香赣鄱”全民阅读、“流动文化站”“科普大篷车”等文化惠民活动,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送到百姓身边。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赋能”,提升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以国家公共文化云为基础支撑,进一步建设和丰富江西数字文化网内容,建立覆盖全省的智慧图书馆体系,提升全省各级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及其基层网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并利用网络媒介,完善 “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个性化、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促进精品创作,优化供给内容。一方面,要实施好新时代文艺创作系列工程。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统筹实施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和江西地域题材创作计划,推出一批新时代文艺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江西艺术创作“四名”工程,创作名曲、创排名剧、推出名展、选树名家,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精品力作。推出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综艺、影视、动漫、音乐产品和数字出版产品、服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持续办好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江西艺术节优秀成果展演、“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等活动,力争举办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艺术展演活动和节会赛事。另一方面,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赣鄱好戏”惠民工程为牵引,创新开办“百馆千万场,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下基层、永不落幕的“百姓大舞台”、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把更多文化资源投向基层。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优化供给效能。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开展战略性并购重组。推动省属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文演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分类推进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引导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创新,切实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努力发展成为文化领域引领型骨干企业。二是推动科技赋能,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原创性科技研发,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北斗系统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普及,培育一批文化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完善公共数据流通使用与授权运营机制,实现公共数据与文化科技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最大程度释放数据要素的文化价值。三是建强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知识产权等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努力形成规模宏大、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科技领军和创新创意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认定和激励机制,吸引通信技术、数字出版等相关领域科技研发优秀人才,增强文化赣军凝聚力。
健全参与机制,优化供给方式。一是引导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领域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党委、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联系,依托文化领域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对行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机制,定期对行业组织人员开展培训,提升组织规范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更加主动、自愿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方式和途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整体运营,充分整合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实现管理的专业化,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效率,为群众提供多种类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场地共建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志愿者准入、管理、激励、退出等机制,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持续开展“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者行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文化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志愿服务全覆盖,引导和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12/16/content_144399_1634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