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建平 艾志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选择。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守的是党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全面领导之正,守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正,守的是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之正。创新,就是要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研究上创新,着力在标志性概念、原创性观点、时代性理论上创新,着力在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思想体系上创新,建构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坚持知识体系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割裂和静止的,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滥觞,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是有力思想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知识体系是人们立足知识成果与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守正,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命题当中。要在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指导地位,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好,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守知识体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包涵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知识智慧和思维方式,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深沉的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韵味、强大的前行力量。因此,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而要坚持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深入挖掘研究阐释中国古典学术的时代价值,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否定和排斥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实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知识体系的现实形态,是全球各国古往今来各种经验、认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开门搞研究”,坚持开放和包容。要以兼收并蓄的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同时,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有分析、有鉴别,绝不能全盘照搬或盲目崇拜。要坚持为我所用,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形成不脱离中国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坚定知识体系的时代性与自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必然要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贡献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还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无比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持续拓展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边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坚定“四个自信”,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创新性,以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创新性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12/23/content_144398_1669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