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调“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工作推进情况看,有的地方和部门认识不到位,存在片面追求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又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问题也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解决现实要求即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贯彻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最为关键的就是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面对的背景是激烈的高水平科技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在高水平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让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要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重点、供应链堵点精准布局。过去,我国汽车产业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大而不强,产业链供应链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提升,产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取得重大突破,高质量发展才能迎来重大进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鲜明标志,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至关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以电、火车等的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多点爆发趋势,我们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聚焦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在前沿科技领域抢占先机,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要紧盯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发展的新趋势,着力加强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重点在生物产业、区块链产业、类脑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产业、基因技术、未来网络、元宇宙、未来显示、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核心产业领域实施有组织科研攻关,集中力量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一方面,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基础不牢、技术创新水平不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二要聚焦战略定位,打造全国重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瞄准实体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三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调控、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按照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两大体系”的建设,既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硬短板”,也要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补齐制度“软短板”。我国基础设施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存在着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不够、智能化发展需加快,各类整合场景需加力拓展等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一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二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智能市场发展示范工程;三要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四要培育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市场交易平台,增强系统调节和统一市场配置能力;五要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同时,还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中的问题还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衣领子”,在发展中努力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破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只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奠定长远发展的群众基石。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实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稳步提升发展质量。今日中国经济已是一艘巨轮,船行大海,难免遇到各种风浪,吨位越大、吃水越深,遭遇的风浪就会越多,遇到的风险挑战就会更大。决定中国经济前途命运的,从来不是问题有多少,而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应对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决心。面对发展过程的问题,是踌躇不前、犹豫彷徨,还是勇敢面对、迎难而上,决定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一路走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唯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面对新征程上的疾风骤雨和星辰大海,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发展信心,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发展恒心,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决心,让中国经济巨轮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中破浪前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的‘三重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3KS10);江西省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路径研究”〔YC2022-B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邹生根,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康凤云,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地址:https://www.ccpph.com.cn/bwyc/202501/t20250110_37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