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
1月18日下午,南昌滨江宾馆,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如期举行。8位省政协委员分享工作收获,传递奋进信心。
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
眼下正是冬季,铜鼓县黄精种植基地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通过引进国药集团,铜鼓的黄精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这是宜春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缩影。“全产业链收入连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宜春市副市长兰亚青介绍,该市扶持本地医药龙头企业,招引“国字头”重点药企,培养高成长性地标企业,做大产业链,已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86家,营收占全省四分之一,仅去年储备入库的亿元以上医药项目就有45个,总投资额达305.62亿元。
近年来,上饶经开区增长势头迅猛、发展态势良好。上饶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加丰认为,好成绩离不开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金融活水“浇灌”。近年来,上饶经开区通过招才引资集团新平台,探索产业基金招商新模式,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原则,推动资本招商与产业招商相融合,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3+N”基金丛林,引导各类资本参与产业构建、项目导入和股权投资,让“基金丛林”结出“产业硕果”。
一个个生态“点子”展现履职智慧。
如何更好地保护鄱阳湖湿地?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胡启武以翔实的案例、扎实的数据进行阐述。他认为,要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鄱阳湖,清理非法设置的矮围,修复管理能保水、保植物、保候鸟的生态矮围,及时解决“候鸟上岸”带来的新问题。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江西正合环保集团董事长万里平2013年从北京回乡创业,率先在全省实施“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他介绍,企业收集处理新余市渝水区各类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和堆肥处理,年发电2000万千瓦时、产有机肥3万吨,可替代化肥4000吨,既提升了耕地肥力,又提升了新余蜜橘、翠冠梨等果品品质和口感,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文旅产业的发展。
一件件日常小事汇成民生暖流。
“老百姓操心的小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大事。”铅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丹现场分享了两个履职过程中的小故事。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她通过点滴行动,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件件“烦心事”。
“塘里的草鱼咋死了一大批?”“买到了假化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我省“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获得解答。省农业农村厅法规处处长董蕾讲述了“12316”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鲜活故事。该平台开通17年,已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发展为拥有300名专家团队,覆盖热线、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的“全媒介”,推出了“田间移动课堂”“专家微课”等,通过“点对点”上门指导和“屏对屏”直播授课,让专家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
展望未来,广阔前景催人奋进。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卫华认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政府要当好“领航员”、行业企业要成为“筑梦师”、学校要做“育英匠”。“时代给我们足够大的舞台和足够多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未来将建成一个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就业体系。”王卫华说。
“江西古村是岁月的遗珠。乘文化之舟,破沧海巨浪,向世界展现东方的古韵幽情!”南昌大学图书馆馆长邹锦良拿着一本《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古村文化(英文版)》深情地说。他对江西古村落的“出圈”“出海”满怀信心,并从展示主题文化、举办特色活动、开展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1/19/content_144392_1770909.htm